在育儿方面,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。有些是父辈们传下来的,有些是在网上看各类文章学来的,有些是自己独特的想法,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,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孩子好。但是,有些育儿方法,确实是错误的,继续下去,可能真的会害了孩子。我总结了几个比较常见的育儿误区,希望可以帮助到宝妈们。
一、孩子出盗汗、有枕秃、睡觉不踏实就是缺钙,频繁补钙
1、现在一些补钙的保健药品充斥在我们眼前,那些广告词不得不让我们买来给孩子们狂补。比如有的孩子爱出汗,晚上出盗汗、有枕秃、睡觉的时候不怎么踏实,就疯狂的给孩子补钙。其实孩子是否需要补钙,需要找专业的儿科医生来诊断,通过检查结果来确诊,然后由儿科医生开补钙的药物,而不是自己看广告来自己诊断。
2、一般来说,六个月以内的宝宝,如果是吃母乳的话,是不需要补钙的。因为这么小的孩子,对钙的需求并不高,母乳中钙物质的含量足够宝宝吸收。只要宝宝每天能吃够充足的奶水,身体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,作息规律就没有必要去补钙。包括六个月之后,添加辅食的宝宝,还是需要母乳来作为主食,也是不需要补钙的。
3、一周岁之后的宝宝,已经开始以辅食为主,这个时候理论上来说,也是不需要补钙的。宝宝应该补充的是维生素D,因为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,如果单纯的补钙,是很难被吸收的。一般医生都会建议孩子补充维生素D,而并不建议孩子直接补充钙剂,具体可以去咨询儿科医生。
二、孩子容易起出湿疹,免疫力低下,频繁补充益生菌
1、益生菌这两年也是特别的被宝妈们追捧,以为多吃益生菌可以提高免疫力,可以减缓湿疹的症状,实际上益生菌的服用也是有条件的。在宝宝身体健康的情况下,频繁的吃益生菌是没有好处的,并且还会有坏处,破坏肠道内的菌群。
2、一般在宝宝腹泻或者便秘的时候,由于肠道内的菌群紊乱,需要补充益生菌来平衡菌群的时候,才需要吃益生菌。或者是在宝宝服用大量抗生素后,由于抗生素把肠道内健康的菌群也杀掉很多,为了维持平衡,才需要补充益生菌。
3、吃益生菌可以治疗湿疹或者提高宝宝免疫力,只是商家的一些营销目的,实际上的作用微乎其微。
三、宝宝吃的东西,越烂越好
1、很多妈妈以为,给宝宝吃辅食的时候,做的越烂越好。其实这是要看在哪个阶段,在宝宝刚添加辅食的那几个月,是可以这样做的,是为了宝宝的肠胃能够轻松的消化这些食物。但是,在宝宝一岁以后,宝宝已经具备咀嚼能力的时候,就不能每次都做那么烂了,这样会让宝宝失去咀嚼食物的机会,无法锻炼宝宝口腔咀嚼食物的能力。
2、宝宝的辅食要做多软或者多硬,妈妈要学会观察,8个月之前,是越烂越好,但是八个月到一岁之间,宝宝已经可以开始吃各种粥,或者是软面条了,妈妈就应该逐渐的把食物做的粗糙一些。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,慢慢的来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。
四、为了防止宝宝上火,每天给宝宝喝大量的水
1、吃母乳的宝宝,在六个月之前,是不需要可以补充太多水分的,包括吃配方奶粉的宝宝,适当补充一些水分即可。宝宝是否上火,跟喝多少水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2、有些父母,为了防止宝宝上火,每天强迫宝宝喝大量温开水,其实也是有坏处的。喝太多的水,也会增加肾脏负担,减少宝宝的食欲。在宝宝一周岁后,可以根据宝宝的需求来喝,每次少量喝几口即可,如果宝宝特别排斥,就不要勉强宝宝喝水了。
五、用母乳可以治疗宝宝皮肤上面的湿疹
1、首先来说,母乳是高蛋白食物,如果把母乳涂抹到宝宝的皮肤上面,等于在皮肤上面做细菌培养,会产生大量的细菌。宝宝的湿疹,大部分是由于季节性导致的,或者是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下,才产生的。母乳除了可以让宝宝健康成长,基本没有其他什么用途,不要再迷信了。
2、如果宝宝的确有湿疹,而且比较严重,医院,找医生诊断开药方,不要自己乱用药膏,很多药膏都是激素,对宝宝的皮肤只有伤害。
六、酸奶健胃,多给宝宝喝酸奶
1、大部分的酸奶,含糖量非常的高,甚至比可乐的含糖量都要高,其实并不适合宝宝喝。尤其是乳酸菌饮料和老酸奶,大家购买的时候可以看下配方表,里面的含糖量有多高。
2、大部分宝妈迷信的是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,对宝宝肠胃好,暂且不说这些益生菌到底好不好,单纯的说这些酸奶,从制作到运输,再到销售,根本无法做到全冷链运输,在宝宝喝到嘴里之前,这些益生菌其实还剩多少存活,已经不得而知了。
七、用棉签给宝宝掏耳朵
1、首先我要说的是,绝大多数的宝宝,耳朵是无需人工清理的,因为耳屎会被耳道里面的汗毛慢慢的向外送出。或者在宝宝咳嗽、打喷嚏、跳跃的时候,会慢慢的自动排出,无需人工主动去清理。
2、棉签掏耳朵本身就是错误的,棉签是很难把耳屎带出来的,只会越掏越往里面送,最后导致耳道发炎。如果确实耳屎太多,需要用小镊子,在宝宝安静的时候,轻轻的拉出外面,切不可用棉签。
最后,我要说的是,我们都是爱孩子,但是爱孩子也要尊重科学。很多过去遗留下来的育儿方法,经过科学验证,其实都是错误的,相信科学才是我们应该做的。以上这些育儿误区,希望宝妈们看过后,可以告诉身边的人,让我们把爱心传递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