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者在上一篇就简单描述,岭南地区婴儿湿疹的病因病机(点击可回阅),在这篇文章中,笔者切合温病,与脏腑辨证结合,简单讲述岭南地区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。
一、外感湿热
1、从“肺”而治
基于“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,通调水道,为水之上源”、“小儿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”的认识,以及叶天士曾曰: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”,笔者认为湿热治“肺”,亦不失为婴儿湿疹的临证之法。清代名医吴鞠通更称:“肺病湿,气不得化”,故宣肺以化湿,肺气宣畅则湿邪易于宣化,热邪自散。
2、治“肺”亦应顾“脾”,慎防“逆传心包”
湿热之邪是具有湿和热两种性质的温邪,湿邪重浊,为阴伤阳,虽为外感肺卫,但易中脾脏,且“小儿脾常不足”,所以临证之时应当顾及脾胃;笔者认为新感热邪,虽病在肺卫,但亦动风、伤阴、伤血,此时当从外解,顾及脾胃,正气有源,防止邪气内陷。
3、用药轻灵、苦寒并重,顾护气津
笔者在婴儿湿疹外感湿热这一证型中,认为“湿热外结,肺合皮毛,形于外,发于外,当宜外用”。自拟方:金银花、连翘、*芩、*连、*柏、生地、紫草、鲜芦根
湿热之邪具有黏腻之性,可充斥肌肤腠理,胶着不化,用药轻清宣透以防之,金银花、连翘透泄散邪,当为首选;*连、*芩、*柏燥湿力专,外用可除湿热之邪,亦不碍脾胃之气,防止病势缠绵,配合金银花、连翘驱邪外出,慎防闭门留寇之弊;生地、紫草、鲜芦根在外清解热邪,并可生津,以防灼伤血络,避免热病伤阴。临证加减,中病即止,无所拘泥。
二、虚实夹杂
1、重在治“脾”,兼顾“肺”与“三焦”
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,脾虚可生湿,湿邪可困脾,互为因果,且小儿“脾常不足”,故重在治“脾”;然则三焦之义,说法众多,笔者认为“三焦是为孤府,气机、水液、精微之道”。湿热蕴结于内,以脾胃为病变中心,久及三焦,逆行于肺。肺、脾、三焦功能正常,则运化有度、水液通调。
2、分解湿热,祛湿清热并重
叶氏指出:“渗湿于热下,不与热相搏,势必孤矣。”此揭示湿热内蕴的治疗关键,即要使湿与热邪相分离。分离湿热,叶天士根据湿邪之特性,提出“渗湿于热下”,使湿邪从小便下泄。而清解热邪之法,叶氏未有过多论述,其认为“热自湿中而出,当以治湿为本。”,然笔者则认为,小儿湿热蕴结,易于成人,何况岭南之地,所谓小儿“纯阳”之体,多阳多热。热邪在内可清,引而向上可散,故笔者结合热邪之性,应当清热、透邪,切勿从下而去,与湿邪再次相博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