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名师论读书
我读书没有得到高人系统地指导门径,主要靠自己摸索。早年求学,不懂得读书的重要,无计划无目的,随便翻阅,未能及时认真读好应读的好书。以后吃亏不小。过后补,往往事倍功半,效果不佳,每想到此,总悔恨不已。《学记》上说:"时过然后学,则勤苦而难成。"自身有此深刻教训,后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,我总力求在学生每一学习阶段中,激励他们切切实实学好每一阶段应该学好的东西,认真多读点书。
中国论文
--于漪《读书之乐乐无穷》
人生就同阅读结缘。人的一生,最亲密的伴侣莫过于阅读。人伴随阅读而成长,而成才。人生启蒙,从小学到大学,哪一天离得了阅读?踏上社会,阅读也常相伴左右。
阅读是了解信息、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。前人的思想、经验、创造、教训,通过书本记载,流传后世,这是一笔继往开来的财富,无限丰富,极其珍贵。社会要前进,人类要发展,个人要开拓成才的天地,不继承前人的财富,总结前人的经验,从中汲取宝贵的养料,是无法实现的。莎士比亚说:"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。"阅读的价值,就在于我们不可缺失这样的"营养品"。
--金志浩《阅读:生命的伴侣》
我们对一篇文章进行解读,有的时候要重在对作者"原意"的追索,有的时候应重在借助文本,建构起新的"意义",但无论是追索原意,还是建构意义,都不能够脱离文本,也不能够断章取义。南宋陈善说过:"读书须知出入法。始当求所以入,终当求所以出。见得亲切,此是入书法;用得透脱,此是出书法。盖不能入得书,则不知古人用心处。不能出得书,则又死在言下。唯知出知入,得尽读书之法也。"所谓"入",就是要深入文本,理解内容,争取领会主旨;所谓"出",就是要对文中内容加以分析、评价,不拘泥、不满足现成的结论。这在文本理解中极为重要。
--谭轶斌《读书须知出入法》
精读,这是最原始最传统但又是最基础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--读、背、抄、默、复述。在读背抄默的过程中,走进课文,走近先哲伟人。"使其言如出吾口,使其意如出吾心",从而积累素材,变化气质。
泛读,这是大开眼界、打开心胸不可或缺的。我们开设阅读课,开列书目,让学生读名著,读经典,好比把"羊"放到"水草丰茂"的地方,让他们主动汲取。在广泛的阅读中,与专家学者大师巨匠进行心理的交流、精神的对话。在广泛阅读中,享受无穷的高级的乐趣,形成强烈的读书的兴趣,养成爱读书的习惯。
--*玉峰《"以人为本"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》
书是读进去的,文章是写出来的。不认真读书,只靠"做题目",肚子里就没有"货色";不独立做文章,只靠"背范文""说套话",笔下就必然干涩无文。
--商友敬《书是读进去的 文章是写出来的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