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小*粉虫走向大市场- 宠物资讯 -
梦想来自实践,成功在于脚下。现实生活的实践和感悟才能锻炼出理性的翅膀,成熟的背后才有美的到来。董娜就是一个让梦插上美丽翅膀,让美丽变成现实的女孩。她是一名大学生,在农村创业中把小小的*粉虫做成了一项大产业。 董娜出生在山东省曹县韩集镇吴岔口村一个农民家庭,4年大学生活不但让她饱学知识,也锻炼了她的自主、自强。大学毕业后,她也想留在充满诱惑、描绘梦想的大都市,然而,艰难的就业环境一次又一次让她碰壁。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,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,人们都拥挤在城里这个狭小的择业圈子里,为什么就不能从这个传统的观念中走出去,到更需要知识的农村去开拓一番事业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?渐渐地,一个长期困扰她的问题终于在思考中找到了答案,她要放飞自己的梦想,到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。于是,她回到了还不太富裕的家乡,决心利用自己的知识创造财富,描绘自己最新最美的蓝图。 她多方收集信息,筛选创业项目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她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“全国畜牧生产学术交流会”。会上,她发现了*粉虫养殖开发无限光明的信息,据有关专家介绍,*粉虫可供开发的品种很多,可做饲料、食品等。她一下被这个项目吸引住了。会议期间,她一头扎进*粉虫的资料王国里,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。*粉虫又称面包虫,蛋白质含量高达50%以上,脂肪含量为30%,此外还含有微量元素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酶及矿物质磷、铁、钾、钙等,营养价值极高,市场前景广阔,它直接作为肉食性动物高蛋白鲜活饲料,已广泛应用到食品和饲料行业。随着对*粉虫的研究、利用和开发,*粉虫养殖已成为新时期的*金产业。而养殖*粉虫技术管理简单,投资少,效益高。这些信息使她眼界大开,对*粉虫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心中燃起了养*粉虫圆就业梦的希望。要养好*粉虫,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,这是创业最基本的保证。为学习技术,她先后到中国农科院、山东农业大学拜访一些专家教授。俗话说,看花容易绣花难。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孩子要在这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创业谈何容易?创业的第一步是要有资金和场地,然而这些她都不具备。引进*粉虫种源需要钱,建场房也需要钱,她凭着满腔热情四处奔走,八方求援,面对着一次次碰壁,她总是陪着小心,陪着笑脸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终于借到了1万元钱,有人也愿意把一处废弃的院落无偿地借给她使用。那院落已荒弃多年,荒草丛生,瓦砾满地,她亲自动手清除,常常是一身泥土,一身汗水,弄得灰头土脸,细嫩的手掌上磨出了血泡,脸也晒得像非洲难民一样。养殖场建起来了,她用生石灰对整个场区进行了严格的消*,还自己动手制作了饲养用器具。 常言道,万事开头难。对于从没有接触过*粉虫的董娜,要养好这种小虫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为文字资料和实际操作毕竟有一段距离。刚开始,她发现饲养盒里的*粉虫成批的死亡,这令她十分心焦和难过。她想,别人能养好,为什么自己就养不好呢?她心急火燎地找资料查原因,最后又带着疑问来到山东农业大学。一位资深的教授告诉她:死亡的原因有两种,一是密度不能过大,密度过大产生的热量就大,特别是夏季,温度过高会造成成批死亡;再就是养殖环境要保持一定的干湿度,如果空气干燥,会造成*粉虫蜕皮困难,也会造成死亡。所以,要多喂些菜叶和瓜果皮。找到死亡原因后,她马上赶回场里对*粉虫进行分盒,降低饲养密度。 为了养好*粉虫,她一边向专家请教,一边阅读大量的有关资料,在实践中摸索。为了摸清*粉虫的生活习性,掌握其生长繁殖规律,她整天地待在饲养室里,对*粉虫的吃食、蜕皮、繁殖等仔细观察,并写下心得。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,使她真正认识了*粉虫,知道了它们主要以菜叶、果皮、作物秸秆粉,或麦麸等谷物壳皮为食的生活习性。她还发现,温度和湿度对*粉虫的养殖、生长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只要温度保持在18至30°C*粉虫的产卵就会明显增加,生长速度就会加快。 上帝总是要眷顾那些有心人。由于她肯钻研、爱学习,很快掌握了*粉虫各个生长发育期的饲养管理技术,并不断摸索总结,开拓创新,采用工厂化恒温规模养殖新技术,使*粉虫在严寒的冬季也能正常生长,养殖效益成倍增长。 随着*粉虫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推广,周围的乡亲们也都纷纷向她学习养起了*粉虫。由于她销售信息和渠道的局限性,开始时只重视了养,忽视了销,没有做好市场销售,造成产品严重积压,流动资金周转不开,使她整天愁眉不展。正当她为产品没有销路而心急火燎时,一个朋友告诉她可以在上试一试。自从她在上发布信息后,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货、信函源源不断,市场果然打开了,并销到济南、郑州的花鸟虫市场,一些饲料厂家也开始订货,她养殖的*粉虫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。随着客户越来越多,她又专门雇了几个养殖人员。她走活了这盘棋,也看到了互联的潜力。于是她建起了自己的站,开始在上发信息、贴帖子,用它找商机,互联成了她最好的伙伴。她感到自己的视野更宽阔了,只要根据市场动向,及时调整产品结构,就没有打不开的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