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_文化考古_雅昌新闻
玉人 妇好 青铜鼎玉鹦鹉 殷墟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,这里曾是商王朝的都城,商王朝一度在此开创了晚商盛世。武王灭商之后,遭受重创的大邑商迅速走向没落,最终沦为废墟。繁盛一时的殷商王朝仅在典籍中留下只言片语,诸多历史细节渐渐语焉不详。随着时间流逝,殷墟旧都与殷商历史一起逐渐被人们遗忘。殷墟发现以前,人们对于商代历史的认识主要源于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史记》等传统文献。在20世纪疑古思潮的影响之下,仅有的一些文献记载也不断遭到质疑。 自清末甲骨文的发现以后,殷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内。如今,殷墟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,这里成为中国的考古学圣地,也成为培养考古学家的摇篮。越来越多的基址和墓地得以揭露,数量丰富的商代遗物破土而出。与此同时,文献中记载的商代历史细节不断得到印证和弥补。下面,我们结合殷墟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,探索殷墟考古对我们探索古代社会、了解商代历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。 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 刻辞甲骨是殷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。商代的占卜习俗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。清朝末年,王懿荣等金石学家发现甲骨文并推测其为商代文字。其后,罗振玉、刘鹗、王国维等学者陆续投入甲骨文的著录和研究工作。尤其王国维先生发表了著名的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》和《续考》,利用卜辞中所见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称、世系和《史记 殷本纪》中所载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称、世系进行对比研究,第一次用出土材料证明了《史记》中商史记载的真实性。此外,王国维还利用卜辞纠正了《殷本纪》的一些讹误之处。 据统计,迄今殷墟已出土刻有卜辞的甲骨约13万片,共发现单字5000个左右。这些刻辞涉及商代宗教祭祀、生老病死、方国战争、天文星相、农业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,为研究商代社会的*治、经济、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。在文献阙如的殷商时期,这些原始记录显得更加弥足珍贵。 殷墟宫殿宗庙建区 宫殿宗庙区是殷商王室贵族的重要活动区域,也是殷墟王都的核心地区。它位于小屯村东北地,其东、北两面以洹河为天然屏障,西、南则被防御性壕沟环绕。在其东北部,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组大型宫殿宗庙基址,共由61座房屋基址组成。这些建筑规模宏大,气势雄伟,远非一般居址可比。其中既有供商王日常居住的宫殿,也有供其祭祀祖先的宗庙。 这些规模宏大的殷墟宫殿宗庙建筑始建于武丁时期,并延用至殷末,成为商王朝长期定都于此的重要证据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发掘的丁组一号基址下发现一件青铜封口盉,其上铸有铭文 武父乙 。该青铜盉应为武丁祭祀其父小乙所作的祭器,为丁组宫殿宗庙基址及其他相关遗存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。